来源:邹城男科医院时间:2021-04-27 01:30
又见辟谣:高锰钢电水壶无害!网友懵比:我们该听谁的?
“当心!用这种壶烧水喝会变傻、致癌。”这几天,一则关于市场上不少不锈钢电水壶系“高锰钢”材料制成,加热过程中会使“锰”析出,长期使用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并建议市民在选用此类产品时认准“304不锈钢”的报道在网站、微信朋友圈中疯传。但当记者向多位从事金属材料、冶金等方面研究的学者核实此说法时,几乎所有专业人士均表示“用不锈钢电水壶烧水,几乎不可能造成锰的析出”。
“锰析出”为何会有不同的说法?使用由“高锰钢”制造的电水壶烧水究竟是否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事件】高锰钢“毒水壶”让大家“蒙了圈”
“马上停用这种水壶,后果很严重”,“当心!用这种壶烧水喝会变傻、致癌”……从本月20日前后开始,微信朋友圈、网络中关于使用“高锰钢”制作的电水壶有碍健康的报道迅速蹿红。
该消息始于江苏省质监局发布的一则“小家电抽检结果”。截至昨日,微信朋友圈有数十个不同版本的文章在阐述“毒水壶”的危害。
“太可怕,水壶都不敢用了”、“卖壶人在炒作吧?”、“到底是啥?越看越蒙圈……”网络搜索发现,网上持续发酵的“毒水壶”事件,也让网友们陷入了疑问之中。
在这种风潮下,民众陷入了疑惑,但在“不锈钢”制成品的销售市场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在百荣世贸商城经营各类茶具的魏先生告诉记者,几日来有许多朋友询问他关于“304不锈钢”的事儿。同时,昨日刚从广东回来他说,关于“毒水壶”的说法在广东传得“更厉害”。
【调查】“锰析出”源于不锈钢产品持续浸泡在酸性液体中
就“毒水壶”的传言,记者自前天开始向包括武汉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开设有材料工程专业的学校的学者进行求证,不少学者表示,作为一种重要的金属元素,“锰”应用于各类合金制品的加工之中,不锈钢作为一种“铁基合金”,锰元素在加工过程中其实已“钻”进了铁、铬等元素的“晶格”之中,而针对电水壶的工作环境,很难让锰“跑出来”造成“锰析出”。
那么,网传“锰析出”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记者通过查询发现,目前关于“毒水壶”的稿件,均源于今年3月17日,由江苏省质监局发布的一份“2016年电水壶产品风险监测质量分析报告”。
在这份报告中记者发现,文中确有“锰析出”的数据显示,但记者注意到,在报告“锰析出量”的这个检测项目中,检验依据是一种名为“SN/T2829-2011《食品接触材料金属材料食品模拟物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以下简称SN/T2829-2011)”的检验方法。
记者查阅这种方法及其依照的“GBT5009.81《不锈钢食具容器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发现了该试验的操作方法:把煮沸的4%乙酸倒入成品容器或盛有板材的烧杯中,加玻璃盖,小火煮沸半小时,取下,补充4%乙酸至原体积,室温下放置24小时,将以上试样浸泡液倒入洁净玻璃品中供分析用。与此同时,试验方法还要求“在煮沸过程中因蒸发损失的4%乙酸浸泡液应随时补加”。这就意味着存在“锰析出”结果,源于不锈钢产品持续浸泡在酸性液体中,但这与平时电水壶“煮开水”的工作环境有着极大的不同。
更为重要的是,在“SN/T2829-2011”试验的开头记者发现了这样的表述:“本标准适用于金属材料类食品接触材料(搪瓷制品、不锈钢制品、铝制品)于4%乙酸食品模拟液中砷、镉、铬、铜、汞、镍、铅、锑和锌含量的测定”,但在这其中,唯独不见此次事件的主人公“锰”的身影。
【专家释疑1】“用查汗液的方法去查血,这能查出来个啥?”
“问题就在这里,打个比方,去医院查血,却用一种查汗液的方法去检测,这能查出来个啥?”谈及此次“高锰钢”水壶事件,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不锈钢分会秘书长李强直言不讳,对这份日前发布的检测报告提出了质疑。
“这次事件可称为一种‘高明的营销技巧’,更是一种卑劣的‘混淆技术’的手段。”在李强看来,这是“300系不锈钢”产品对其他不锈钢制品的一次“在营销策略上的打击”。李强告诉记者,现在,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商家正是看中了这种“商机”,炮制出了所谓“高锰钢”制品会对健康造成伤害的传言。
【专家释疑2】使用非“304不锈钢”水壶不必恐慌
那么,“高锰钢”与“304不锈钢”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武汉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光强向记者介绍,不锈钢在生产过程中,因添加各类元素比例的不同而有着“系列”的区别,“高锰钢”与“304不锈钢”相比,是增加了“锰”的含量而减少了“镍”,这种不锈钢与“304”不锈钢相比,耐腐蚀性稍弱,外观光泽度也不如“304不锈钢”白亮,但因其具有较强的成本优势,在不少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实在国外,刀、叉等不少餐具都是高锰钢制造的。”李光强说,根据掌握的文献资料显示,“高锰钢”不建议用于存在酸、碱等化学环境中,在日常的使用环境中可广泛应用于餐具、室内储水设备以及工程“非关键结构件”的制造中。“有条件的用‘304’当然更好,但也不是说‘高锰钢’就不能用,只要是正规厂家出产的产品,大可放心使用。”
对于这个问题,李强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喝一辈子高档矿泉水和自来水能有啥差别?第一价格差别,第二心理差别。”
根据专家的说法,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由“高锰钢”所制成的水壶烧开水并无明显风险隐患。其实,在江苏省质监局发布的调查报告中也有类似的表述:“目前国家标准中并未对食品用不锈钢容器或工具的不锈钢材质进行明确的牌号限定。”这就意味着使用“非304不锈钢”制成的电水壶并非“不合格产品”。
【专家释疑3】“锰中毒”多通过呼吸系统所致
这两天,受网络中“毒水壶”文章的影响,“锰”似乎成了许多人避之不及的危险元素。那么这个在元素周期表中排行25,符号为“Mn”的元素究竟有着什么样的身份呢?
河南省人民医院营养科营养医师文静告诉记者,锰,是人体所必需的元素之一,对人体的骨骼正常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食物和饮水中都含锰:饮用水含锰不足0.1毫克/升,谷物中锰含量为0.4~40毫克/公斤,蔬菜和水果中锰含量为0.2~10.4毫克/公斤。
据文静介绍,锰的毒性远低于铅、砷、镉、镍等元素。对于成年人,锰的适宜摄入量为3.5mg/d,最高可耐受摄入量为10mg/d,长期超标摄入锰,确实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一定损害,主要表现为它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引起记忆力减退、嗜睡、精神萎靡不振、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
“临床上所见锰中毒的患者多是通过呼吸系统所致且多由职业原因造成,因饮食而造成锰中毒的病例十分鲜见。”文静介绍说,锰是一种高度不溶解元素,存在于食品容器材料中的锰并不会“从锅里跑到饭菜里”,与此同时,因人体消化系统对于锰的吸收概率只有1%~5%,大部分通过饮食进入到胃肠道的锰会随粪便排出体外。
一个几乎可称为“家庭常备”用品的不锈钢电热水壶缘何成为一个引起民众恐慌的“毒水壶”?原本不为人所熟知的“304”又是怎样一步步地成为消费者共同追捧的“香饽饽”?
自江苏省质监局发布那份质量分析报告后短短数天,“公开信息”如何变成“网络谣言”,进而引发“换壶风潮”,乃至引起不锈钢制品全面涨价的一出闹剧?且看记者为您盘点:“毒水壶”的变身记。
变身路径图
3月17日
江苏省质监局在其网站政府信息公开栏目中,对索引号为“014000431/2016-00055”,名称为“2016年电水壶产品风险监测质量分析报告”的一则分析报告进行了信息公开。在这份报告中,江苏省质监局委托江苏省质检院对50批次电水壶产品进行了质量风险监测,发现55.6%的电水壶产品锰含量在10%左右,存在使用高锰钢的问题。
网友反应:无
3月18日
江苏本地一家媒体以《江苏质监发布小家电抽检结果,提醒购买时认准CCC标志》为题,对江苏省质监局发布的信息进行了报道,并在文中小标题中写道:“消费提醒:优选标注304材质的。”
网友反应:淡定
江苏新闻官方微博数据:转发数7,点赞6,评论无。
3月19日晚
恐慌开始被放大,广东省某地一家电视台的一档粤语新闻栏目中,用情景还原和暗访的方式对此事进行报道。在栏目中,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的一位博士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用“高锰钢”制成的食品容器在加热时会造成“锰”溶出,并说长期超量摄入锰,会对人体造成损伤。
网友反应:开始“抓狂”
广州日报官方转载此新闻微博数据:转发数821,点赞288,评论593。
经典评论:“哎,难怪记忆力越来越差”,“告诉我,什么才是安全的?”
3月20日后
无数微信公众号、网络媒体开始“频频发力”:带有“太可怕”、“恐怖”、“喝了这水变傻”、“致癌”等词语的一系列文章开始充斥网络,“高锰钢”水壶开始与记忆力衰退,乃至“致癌”等严重后果产生联系,“高锰钢”所制烧水壶也
由此正式变身“毒水壶”
网友反应:开始“崩溃”
不少微信公众号阅读数据“10万+”
经典评论:“已绝望,水都不敢喝了……”
再后来
各微信公众号开始在标题前添加公众号所在地区的名称,将文章标题改为如“黄石人注意,请马上扔掉有毒的不锈钢水壶”及“这种不锈钢水壶出事了,阳江很多人家里有”等这些颇具“地域贴近性”的报道,引起了此类言论的进一步扩散传播。
网友反应:无法统计……
如有男性健康问题
点击原文
在线专家免费为您解答!